征月饼“献爱心”让慈善很受伤
中秋节快到了,你家孩子有加入献“爱心月饼”行列吗?近日,广州部分学校的家长为买月饼,颇费周折——他们要完成孩子交代的作业——征集月饼献爱心。学校发出“自愿捐献”通知,中秋节前献爱心月饼到福利机构、孤寡老人家中。家长心理很微妙,感觉被迫完成“任务”。(9月16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所谓“自愿捐献”,应是愿捐就捐,不愿捐不捐。但对于以听从老师命令为天职的学生来说,“自愿捐献”就演变成了“强制捐献”。而且捐也不能捐散装月饼,只能整盒捐,不能品牌差,只能质量优。中秋节到来之前,广州部分学校上演的这出捐月饼闹剧真是让人啼笑皆非。
应该说,让学生通过捐献爱心月饼,从小培养善的意识,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好的。但献爱心有多种形式,何必非要去捐月饼?一方面,这种扎堆献爱心属爱心泛滥。作为福利机构、孤寡老人,家中恐怕也不会缺月饼。君不见,以前报道中也曾出现过敬老院老人中秋月饼吃不完,重阳节被多次洗脚抱怨“受不了”等情节。这种情况下,学校还要发动学生去敬老院捐献爱心月饼,岂不是去添乱?
另一方面,这种献爱心加剧了学生攀比心理。试想,学校让捐月饼,而且在班内公布捐献名单,在班级之间相互攀比哪个班捐的月饼盒大,哪个班捐的品牌好。如此一比较,家庭条件好点的还好说,让家长买盒好月饼交差了事。但对于家庭条件差的,自己家里都舍不得买好月饼吃,还要买盒好月饼交上去,岂不让家长怨声载道?此外,这种对比不但没培养出孩子的爱心,反而容易让孩子的攀比心理膨胀,使一场爱心活动沦落为炫富比赛,又怎么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?
笔者以为,学校提倡学生扶贫帮困是好事,但要讲究方式方法,切不可通过强迫命令,下指标、派任务的方式来进行。否则,爱心没献成,却让人们内心产生了反感情绪,反而会在人们心中对慈善事业产生阴影和抵触情绪,岂不是好心办了坏事?







